食物名稱真的名實相符嗎?
近期在媒體有一些關於食物名稱與消費者對食物成分相應的期望的討論,但食物名稱是否真的反映其成分呢?
許多食物的名稱雖然看似標示食物的成分或出產地,但事實上彼此並沒有關聯。以某種配料為名的食物,可能只是徒具其形,其實不含半點該配料;以某個地名為名的食物,也未必來自該地。此外,還有些食物是以其典故命名的。
食物業界應向消費者提供食物成分的資料。消費者購買預先包裝食物時,可參閱包裝上的配料表﹔光顧食肆時,亦可向店鋪職員查詢食物的成分。
以下是一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例子。
有形無實的食物名稱
- 菠蘿包 — 不含菠蘿,因為包面金黄色、凹凸的脆皮狀似菠蘿而得名。
- 牛脷酥 — 不含牛脷,以麵粉油炸而成,因形狀像牛的舌頭(牛脷)而得名。
- 熱狗 — 因形狀酷似臘腸犬而得名。
- 金錢雞 — 其實是用叉燒和雞肝疊在一起燒,是舊式廣東燒臘店的燒味食品。
- 賽螃蟹 — 一道以魚肉和蛋白模仿蟹肉的外觀和味道的菜式。
- 螞蟻上樹 — 一道用豬肉末和粉絲加辣醬炒成的四川傳統菜,沾在粉絲上的豬肉末狀似一行行螞蟻在樹上爬。
- 獅子頭 — 一道用大豬肉丸及蔬菜燜煮而成的淮揚菜。因肉丸形似獅頭,蔬菜形似獅鬣而得名。
以某地為名但與該地無關的食物名稱
- 瑞士雞翼 — 並非源自瑞士,而是香港的本土食物。雞翼用甜滷水烹調而成。原擬稱"甜雞翼",但以訛傳訛下卻成了"瑞士雞翼"。
- 揚州炒飯 — 並非揚州地道菜。這道使用叉燒等多種材料炒成的粵式炒飯相傳由一名來自揚州的人首創。
- 星洲炒米 — 在新加坡地道餐廳反而不見其蹤影。星洲炒米就是以咖哩粉加上辣椒等配料炒成之米粉,是本港地道食肆非常受歡迎的食品。
- 海南雞飯 — 並非海南的地道菜,相傳改良自東南亞早期海南移民的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