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三年五月第八十二期)-食物事故點滴
切勿採摘及進食野生菇類
三名市民上月進食在郊野公園採摘的野菇後食物中毒,出現嘔吐、腹瀉和腹痛等症狀,後期更出現肝功能受損,其中一人須接受肝臟移植。真菌學專家鑑定引致中毒的野菇為小托柄鵝膏菌,這種菌類含劇毒,本港夏秋二季皆可見其蹤影。食物安全中心呼籲市民切勿進食採自公園和郊野公園的野生菇類。
含有劇毒的小托柄鵝膏菌(照片由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榮休講座教授張樹庭教授提供)
菇類中毒的原因是進食了若干有毒高等真菌未熟或已煮熟的子實體。引致中毒的菇類毒素由真菌自然生產,不能以烹煮、冷藏或其他食物加工方法清除。菇類中毒一般是急性的,中毒症狀在進食不久後便會出現,最常見的是腸胃不適,例如噁心、嘔吐和腹痛等。視乎進食的有毒菇類品種,中毒者可能會出現其他症狀,例如大量出汗、出現錯覺和幻覺、昏迷、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及肝衰竭。這些症狀可能與腸胃症狀同時出現,嚴重者可能會致命。
本港不時發生因進食菇類而中毒的事件。由於一般人難以分辨食用菇和非食用菇,故不應自行採摘野菇進食。如誤食懷疑有毒的菇類,應帶同吃剩的部分(如有的話)立即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