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中心公布戊型肝炎在港流行情況及預防之道

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今日(十二月三十日)公布戊型肝炎在本港流行情況,指出本港經食物傳播的戊型肝炎病毒,部分可能來自新鮮豬肝,並提醒市民預防之道。

鑑於本港的戊型肝炎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中心由二○○九年一月中旬至五月,在上水屠房收集了一百個燒種豬(約四個月大的幼豬)和肉豬(約六個月大的豬隻)的肝臟樣本進行檢驗。研究結果發現四十九個肉豬的肝臟樣本,全部未驗出戊型肝炎病毒;五十一個燒種豬的肝臟樣本中,有十六個樣本驗出戊型肝炎病毒,呈陽性反應的比率達百分之三十一。中心亦發現一些燒種豬樣本與部分人類感染個案的病毒分離株的部分序列相同。

中心顧問醫生(社會醫學)(風險評估及傳達)何玉賢今日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豬隻可能是本地人類感染戊型肝炎的源頭之一。但是,本地的個案亦可能還有其他感染源,如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例如生或未煮熟的介貝類水產。」

「這些本地個案只是零星感染,由於病毒的潛伏期由兩至九星期不等,因此較難斷定個別個案的感染源。」

何醫生說:「中心會留意人類和動物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情況,以掌握病毒的流行趨勢。」

主持記者會的還有中心的科學主任(微生物)莊梓傑博士。他說:「人類感染戊型肝炎的症狀包括發燒、不適、食慾不振、噁心、腹痛、小便呈茶色和黃疸。患者一般病情輕微,症狀於兩周內消退。但部分高危組別人士,例如孕婦、慢性肝病患者和長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目前,戊型肝炎沒有預防疫苗。」

莊博士指出,多項外國研究報告顯示,豬隻(特別是四個月大或以下的幼豬)較多驗出戊型肝炎病毒,可能是人類感染病毒的來源,與中心是次的研究結果呼應。

他說:「市民和業界在烹煮豬肉和豬內臟時,必須徹底煮熟。進食火鍋和製作生滾粥的過程中,更要格外留意。就豬肝而言,視乎份量和厚度,用沸水烹煮或燒熱的爐具炒最少三至五分鐘。」

「烹煮介貝類水產時,市民亦須確保食物中心溫度達攝氏九十度及維持最少九十秒。用沸水烹煮至外殼打開,然後再煮三至五分鐘。市民用餐時,特別是進食火鍋,應該用不同的餐具,分開處理生和熟的食物。」

莊博士提醒市民經常保持良好的個人及食物衞生。在處理食物前和配製食物期間、處理生肉或內臟後,及進食前,應用流動的水喉水和梘液,徹底清洗雙手二十秒。外遊時,市民應避免飲用潔淨度不明的水或冰,亦不應吃未煮過的介貝類水產、售賣時已預先去皮的水果或未經烹煮的蔬菜。

這項研究的詳細資料已上載食物安全中心網頁 www.cfs.gov.hk。



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6時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