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點橫額

回到主頁  下一篇文章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四年四月第九十三期)-焦點個案

二零一三年有關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個案回顧

食物安全中心
食物事故應變及管理小組

張家慧醫生報告

本文就食物安全中心(中心)在二零一三年接獲的本港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個案作出回顧。

與本港食肆及食物業相關的食物中毒事件

中心和衞生署合作調查及監控有關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個案。在二零一三年,中心接獲285宗由衞生署轉介的懷疑食物中毒個案,共有991人受影響。由衞生署轉介的懷疑食物中毒個案數字在二零零六年至二零一零年間逐年下降,最近三年漸趨平穩,保持在每年280至350宗之間(見圖)。

2006至2013年有關食肆/食物業的食物中毒個案數目、病原體及受影響人數
2006至2013年有關食肆/食物業的食物中毒個案數目、病原體及受影響人數

病原體及成因

在二零一三年所有個案中,由細菌引起的仍然佔大多數(80%),排在頭三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至於病毒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個案,全部都是因進食生的或未徹底煮熟的雙貝類而感染諾如病毒,佔整體事件數目的12%。其餘的8%個案則由雪卡毒素、草酸鈣和河豚毒素等化學物/生物毒素所引致。

在去年調查的285宗食物中毒個案中,最常見的三個成因分別是食物未經徹底煮熟、貯存溫度不當和生吃食物受污染。

徹底煮熟—真的足夠了嗎?

以下的連串食物中毒個案說明了徹底煮熟食物和選擇安全食材的重要性,隨後本文會簡述本港的河豚毒素中毒個案。

因進食未徹底煮熟的食物而引起的連串食物中毒個案

二零一三年十月,中心接獲三宗食物中毒事件報告,一共涉及六名患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者很可能是因為進食"香蕉高力豆沙"以致沙門氏菌食物中毒。一個從食肆抽取的食物樣本對D組沙門氏菌呈陽性反應。此外,其中一名患者的糞便樣本亦對沙門氏菌呈陽性反應。經過進一步化驗兩個細菌樣本的種類和形態,證實兩者很可能來自同一源頭。這個情況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食材早已受細菌污染,二是食物處理人員在配製過程中有不衞生的做法而令食材受到污染。鑑於所有相關食物處理人員的糞便樣本均驗不出含沙門氏菌,所以最有可能的成因是食材受污染在先,沒有徹底煮熟在後,最終造成連串食物中毒事故。中心已針對問題向食肆的食物處理人員及管理人員詳細講解有關的衞生知識,而有關食肆亦已暫時停售該問題食品,待完成檢討其製備程序指引以確保食物安全後才考慮重新發售。檢控持牌人出售不宜供人食用的食物的工作已展開。

河豚毒素中毒本港個案

河豚毒素是一種毒性強烈的海洋生物神經毒素,主要分布在若干河豚品種、刺規和海星等海洋生物的魚卵、魚肝和魚皮中。河豚毒素既耐熱又耐酸,烹煮、風乾和冷藏等方法都不能將之清除。

自二零零三年起,本港共發生十宗河豚毒素中毒個案,涉及20名患者,其中四宗發生在二零一三年。河豚中毒的潛伏期由兩分鐘至24小時,患者的症狀普遍是麻痺、四肢無力和眩暈。所有患者均求醫診治,其中15人送院治理,一人需深切治療。各人其後均已康復,沒有出現併發症。

在十宗河豚毒素中毒個案中,其中六宗的患者所吃的魚來自本地,不是購自本地魚販就是光顧本地食肆。有鑑於此,我們有必要加強普羅大眾和魚販對河豚毒素風險的認識,讓他們了解到河豚毒素足以致命。

結語

有關食肆及食物業食物中毒事件數目在過去數年維持在相對低的水平。一如既往,政府定當繼續努力保障食物安全,而業界和市民亦應時刻謹守"食物安全五要點",以期從認清成因方面著手預防食物中毒個案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