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百九十七期) - 文章二
認識微生物風險,吃蠔吃得安全
食物安全中心風險傳達組
研究主任陳蓉蓉女士報告
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在2022年11月就四宗涉及進食生蠔的食物中毒個案展開調查。其中兩宗個案合共涉及在一家餐廳內進食的六人、一宗涉及另一家餐廳的10人以及另一宗涉及參與同一場宴會的23人。患者均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和嘔吐等腸胃症狀。
食安中心一直致力讓市民認識進食生蠔的風險。然而,從我們進行的食物消費量調查可見,生蠔越來越受市民歡迎。與此同時,近期本港涉及生蠔的食物中毒事故有所增加,在2021年有超過100宗,對比2016年至2020年間,每年平均有約25宗。消費者應認識生蠔存有的食物安全風險,因為生蠔並沒有經過熱處理以殺死有害微生物。
蠔隻的微生物風險
蠔是濾食性動物,會集中大量海水中的微生物,容易受弧菌、諾如病毒及甲型肝炎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污染。此外,人們可以通過進食生或未煮熟的蠔感染具有抗菌素耐藥性的微生物(「超級細菌」)。無論「超級細菌」有否引致疾病,都可能將抗菌素耐藥性基因轉移到人體內其他細菌,因而影響日後需要使用的抗生素藥效。
到目前為止,也並無技術可以確保所有生蠔均不含微生物危害。採收自糞便污染程度受監控區域的進口生蠔,有時也會被海外當局驗出含諾如病毒,或者被發現與本地及海外的食物中毒個案有關。雖然大部分受影響的人士病情屬輕微,但食用生蠔也有可能導致健康嚴重受損,尤其是對孕婦、幼兒、長者和免疫力弱人士等高危人士。
要減低食物中毒的風險,最好把蠔徹底烹煮至中心温度達攝氏90度,為時90秒。把生蠔蘸以辣醬、檸檬汁、醋,或配以酒精,都不能殺死蠔隻中的有害微生物。下圖是一些烹煮蠔隻的貼士(圖3):
圖3. 徹底烹煮蠔隻的貼士
選擇生吃則應減低風險
儘管部分人明白當中的風險,但仍然選擇進食生蠔。在這種情況下, 要採取某些措施,把微生物風險減低。
無論出外或在家中用膳,消費者均應光顧持有相關批准/許可證的食物業處所。只食用以供生食的蠔。親身購買活蠔時,選擇鮮活完整的蠔,外殼應閉合或當輕敲時會閉上。如訂購外送生蠔,在送抵時檢查其整體狀況,例如温度、食物容器是否完好及衞生狀況。去殼前,棄掉死了的蠔及表面黏滑、濕淋或色澤暗啞的蠔。
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可以在危險温度範圍內迅速生長,要遠離危險温度範圍,蠔隻必須一直保持低温,直至進食為止。蠔隻應放在可食用冰粒上以保持低温,並在去殼後立即食用。
為防止在貯存和處理蠔隻期間造成食物交叉污染,食物處理人員也應用有蓋的器皿盛載蠔隻並存放在雪櫃內。要時刻保持良好衞生,包括在處理蠔隻時清洗雙手、使用清潔的器具及在處理蠔隻時沖洗和洗刷外殼。開殼時,使用清潔的保護手套及經消毒的去殼刀,防止受傷和感染。即便如此,這些措施也不是萬全的,若蠔沒有經過徹底煮熟,進食生蠔所引致的感染風險便無法消除。
為加強食物安全,讓消費者(特別是高危人士)作出知情的選擇,食安中心發出新的食物安全建議,向市民提供關於生蠔的食物安全風險資訊,並發出業界指引,以便食物業界在供應供生吃的蠔時採取適當及可行的食物安全措施。食安中心呼籲市民和業界,在進食或供應生蠔時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