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二年十月第七十五期)- 食物安全平台
吃即食麵但怕脂肪過多?營養標籤幫到你
食物安全中心 風險傳達組
科學主任陳家茵女士報告
我們將一連三期介紹如何利用營養標籤,選擇脂肪、鈉和糖含量較低的食物。今期將首先介紹活用營養標籤三部曲(三部曲),並示範如何利用三部曲,減少從即食麵攝入脂肪。
認識脂肪
脂肪是主要營養素之一,能提供豐富的能量(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根據化學結構,脂肪分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攝入過多脂肪容易引致超重和肥胖症,而攝入過多飽和脂肪則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壞"膽固醇水平偏高的人較容易患上心臟病。
世界衞生組織及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總脂肪及飽和脂肪應不超過每日能量攝入量的30%和10%。按照這個準則,在2000千卡的膳食中,一般人每天應攝取不多於60克總脂肪及20克飽和脂肪。
即食麵與脂肪
即食麵在各地均極受歡迎,亦是港人喜愛的食物之一。即食麵主要由麵粉製成,含豐富碳水化合物。在製造過程中,已煮熟及調味的麵條進行乾燥處理後,被壓製成麵餅,最後在包裝內加入調味包。
每款即食麵所含的總脂肪和飽和脂肪的分量都不同,視乎乾燥過程及調味包的配料而定。經油炸處理的麵條含較高脂肪,而經風乾或熱烘處理的脂肪含量則較低。如即食麵的炸油及/或調味油採用的是棕櫚油、牛油或豬油,亦會令產品的飽和脂肪含量增加。
活用三部曲 減少從即食麵攝入脂肪
自二零一零年實施營養標籤制度後,營養標籤已成為我們日常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費者可依照以下三部曲,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食物(包括即食麵)種類和分量。
首先,"睇營養標籤"。留意總脂肪和飽和脂肪的含量。二零一零年食物安全中心與消費者委員會的合作研究發現,根據48個即食麵樣本的營養標籤資料,各款即食麵的脂肪含量相差頗大。當中,在包裝上載有"非油炸"或相若字眼的即食麵的總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一般較低。
其次,"知我食多少"。計算營養素攝入量時,先找出營養標籤上的食物參考量。即食麵的營養標籤一般以"每包裝"標示。如果你把整包麵連同調味料都吃光,你的營養素攝入量便相等於營養標籤所標示的營養素含量。以下方的即食麵A為例,吃一包便會攝取到20.7克總脂肪及7.8克飽和脂肪。
即食麵A的營養標籤
其三,"揀啱我需要"。將你的營養素攝入量與自己的每天攝取上限比較。以2000千卡的膳食計,吃掉一包即食麵A所攝入的總脂肪及飽和脂肪,已分別佔這兩種營養素每日攝入上限的35%和39%。想"揀啱需要",你可以:
- 減少吃即食麵A的次數;
- 當天減少從其他食物攝入脂肪,例如用清蒸和烤等烹調方法,或避免進食含高飽和脂肪配料(如牛油和豬油)的食物;或者
- 查看營養標籤,選購其他總脂肪和飽和脂肪含量較低的即食麵。
更多健康貼士
最後,另一樣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即食麵的鈉含量。無論是麵條本身的鹽分,還是調味包裡的增味劑和醬料都含有鈉。
下一期我們會詳述如何利用三部曲,減少從小食脆片攝入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