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年進行的五萬八千多個食物樣本測試中,結果顯示二○○○年香港的食物安全水平續見改善,整體的不合格率下降至0.7%,較1998年的1.2%及1999年的0.8%為低,整體趨勢令人滿意。
在微生物測試方面,本署去年共抽查了約19,000個樣本以檢測細菌及病毒,其中有59個樣本被發現含致病原,不合格率為0.3%,相對1998年的0.6%及1999年的0.4%,不合格率明顯下降。食物樣本含致病原的分析結果可歸納為4點:
- 被檢定的最常見致病原仍然是沙門氏菌,於家禽、雞蛋、貝類海產及沙律樣本中發現;
- 其次,便是貝類海產樣本含甲型肝炎病毒;
- 值得注意的是:於未妥善貯存的即食食物樣本(尤其是炒飯、炒粉類)中發現臘樣芽胞桿菌*的測試結果比率則有所增加。(*臘樣芽胞桿菌生存於環境中,多見於受污染的炒飯、炒粉類等食物。它的胞子可殘存於低溫或高溫之下。但遇到適合的環境如室溫下,胞子便可發芽、繁殖及生產毒素,進食者可於四小時內出現食物中毒的徵狀,如肚瀉及嘔吐。一般情況下,患者會自行痊癒。)
- 冷凍食品如凍肉、軟芝士樣本含李斯特菌的情況仍見出現。
至於化學測試方面,約有39,000個食物樣本作食物添加劑、除害劑等測試。當中發現339個不合格樣本,不合格率為0.9%。相對1998年的1.5%及1999年的1.0%,不合格率於該3年間持續減少。分析顯示,於食物樣本發現含殘餘除害劑的比率維持於0.5%此低水平。
測試結果亦顯示兩類違法行為仍見持續,其一為鮮肉中濫灑防腐劑---二氧化硫,以求改善鮮肉外觀及延長售賣時間。其二為濫用乙類促效劑(鹽酸克崙特羅)。鑒此,本署嚴厲執法,以打擊此等為求謀取暴利而罔顧公眾健康及食物安全的不法行為。去年,共錄得36宗有關成功檢控於鮮肉中濫用二氧化硫個案。
此外,在食物監察計劃下,本署去年已作出488宗檢控。去年曾發生大規模食物中毒個案,而本署迅速進行調查,並已作出25宗檢控。其中15宗是針對豬肉或豬內臟含乙類促效劑,其餘10宗則與微生物食物中毒有關。
除嚴打違例行為外,本署亦積極透過教育,提高業界的意識,使他們明白確保出售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及違例所需負上的法律責任。此外,本署亦致力教育公眾,提高市民對食物安全的認識及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