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頁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零年六月第四十七期)-食物安全平台

營養標籤與公眾健康

食物安全中心
風險評估組
科學主任廖珮珊女士報告

在食物標籤上提供營養資料,是推廣均衡飲食、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方法。本欄會由今期起詳細介紹營養標籤,首先我們會探討營養標籤與公眾健康的關係。

我們為何需要營養標籤?

本港約有四成市民屬於超重或肥胖。此外,隨着人口不斷老化,慢性退化疾病日趨普遍,每十名市民約有一人患有糖尿病,成年人中多達一成患有高血壓。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病及糖尿病屬於本港十大致命殺手病,二零零九年本港死亡人口中接近六成是死於上述四類疾病。飲食失衡,尤其是高脂、高糖及高鈉的飲食,正是主因之一。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已把肥胖症列為本港頭號致命殺手病癌症的主要成因,又建議公眾限制進食高能量食物、鹽及含糖飲料。

有見及此,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表示,各國須採取更果斷的措施預防慢性疾病,推廣更健康的飲食。世衞又指,消費者需要準確劃一、易於明白的食物成分資料才能選擇健康的食物,因此支持推行營養資料標籤制度。

本港之"1+7"制度

強制性營養資料標籤制度已經制定,將於今年七月一日生效。有關制度訂明預先包裝食物需加上標準格式及內容的營養標籤,規定在食物標籤上提供有關能量及七種指定營養素(即所謂"1+7")的資料。

營養標籤上的"1+7"是指能量值和七種指定營養素(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含量,當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屬於三大常量營養素,可提供能量和構成人體組織。能量和這三種營養素的標示要求幾乎見諸於世界各地所有營養資料標籤制度中。

此外,本港制度又規定列出另外四種營養素。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屬於總脂肪含量項下的兩個細類。脂肪可大致分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兩類。在不飽和脂肪的類別中,有一組構型特別的細類名為"反式脂肪",一向是特別受關注的公眾健康問題。過量攝入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可造成動脈栓塞,增加罹患冠心病和中風的風險。

糖亦是碳水化合物項下的細類,可為肌肉及腦部即時提供能量。不過,過量攝入糖可引致肥胖症。

鈉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礦物質,有助維持體內細胞外液和酸鹼的平衡,亦是神經傳送和肌肉收縮方面的必需元素。不過,過量攝入鈉可引致高血壓。

食物中不同營養素及其相關的健康問題

營養素 相關的健康問題
飽和脂肪 心血管病、糖尿病、乳癌
反式脂肪 心血管病
肥胖症、糖尿病、結腸直腸癌
高血壓、腎病、胃癌

結語

在制定營養標籤規定時,當局已仔細考慮不同因素,包括本港市民的健康和疾病狀況、對食物種類的影響、業界及市民的意見以及負責制定食物標準的國際機構採用的原則。我們將會在未來兩期探討如何善用營養資料選擇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