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点(二零一零年十月第五十一期)- 焦点个案
雪卡毒鱼类中毒
食物安全中心风险评估组
科学主任游天颂先生报告
卫生防护中心最近调查两宗在今年九月发生的怀疑雪卡毒鱼类中毒事故,受影响人数共十人。他们在进食老虎斑这种珊瑚鱼后出现雪卡毒鱼类中毒症状,全部无须住院。本文旨在探讨雪卡毒鱼类中毒及其影响与预防方法。
这种干比亚藻可产生雪卡毒素 (由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辖下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学系Maria A. Faust博士拍摄的照片)
何谓雪卡毒鱼类中毒及雪卡毒素?
根据纪录,雪卡毒鱼类中毒最早出现于一五一一年西印度羣岛。雪卡毒鱼类中毒是多个水域(包括热带及亚热带太平洋一带)的风土疾病,在本港出售的活珊瑚鱼有不少是来自这些水域。雪卡毒鱼类中毒是由进食含雪卡毒素的珊瑚鱼所致。居于珊瑚礁的食草鱼类首先吃下有毒的海洋浮游生物,然后体型较大的食肉鱼类吃下这些含有毒素的鱼类,毒素于是在食物链中不断累积。
雪卡毒素是一组耐热的脂溶性化合物,由干比亚藻这种海洋浮游生物产生。干比亚藻生活在北纬32度至南纬32度之间的水域,而含雪卡毒素的鱼类只会在这一带内的水域出没。受影响鱼类的内脏、肝脏及生殖器的毒素含量较其他部位高50至100倍,但有关鱼类仍然毫无症状。由于雪卡毒素非常耐热,不能透过烹煮及加工过程消除,故可影响进食含雪卡毒素鱼类的人的神经和肌肉功能。由于国际海产贸易不断增加,雪卡毒鱼类中毒 现时是全球常见的一种海产中毒。
对人体的影响
雪卡毒鱼类中毒第一个症状可在30分钟内迅速出现,但通常在进食可引致中毒的鱼类后24至48小时才出现。患者最初会出现肠胃或神经系统不适。呕吐、腹泻、噁心及腹痛等肠胃不适一般只会持续数天,而口部及四肢刺痛、皮肤发痒、温度认知有变、疲倦、肌肉及关节疼痛等神经系统不适会随后出现,并持续较长时间,有时会长达数年。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心搏过缓、呼吸困难及停顿,但死亡个案则少见。
其他因素,例如以往曾否出现雪卡毒鱼类中毒、有否饮用酒精饮料和食用花生或豆类食物,亦会令个别人士较易出现雪卡毒鱼类中毒。
本港情况
食物安全中心在 接获雪卡毒鱼类中毒个案的通报后,会调查有关处所和供应商,以确定问题鱼类的品种和来源。调查和监察工作会有一定程度困难,因为食物残渣往往已不存在,加上现时业界的登记和备存食物纪录工作纯属自愿性质,故可供追查食物来源的纪录并不齐备。根据卫生防护中心的纪录,本港在二零零七至零九年共有32宗确诊雪卡毒鱼类中毒个案,受影响人数为102人。食物安全中心的调查显示,在涉及雪卡毒鱼类中毒的各种鱼类中,以西星斑、燕尾星斑、 老虎斑及东星斑较常见,其他品种包括青斑、苏眉、红鰽、油𩺬等。此外,食物安全中心与业界的调查发现,最常受雪卡毒素影响的捕鱼区有南沙羣岛、吉里巴斯及海南岛,涉及的鱼类通常介乎0.6–3公斤(1–5斤),但据报亦有在此重量范围以外的鱼类。由于食物安全中心不能核实有关资料,故有关鱼类品种和来源资料可能未够全面。
《食物安全条例草案》通过后,食物商须备存有关交易纪录(获取纪录、供应纪录或捕捞纪录(视乎情况而定))。因此,我们预计日后可较准确取得鱼类品种和来源资料。
为保障市民健康,食物安全中心发 出《为预防和控制雪卡毒事故的进口和售卖供人食用的活海鱼作业守则》,当中列明在进口和售卖供人食用的活海鱼时的基本要求,以确保食物安全。此外,食物安全中心会在每宗近期发生的雪卡毒 鱼类中毒 事故后向业界发出劝谕信和通讯,提供有关鱼类来源的资料(如可得到的话)。
注意要点:
- 雪卡毒鱼类中毒是由吃下珊瑚鱼体内雪卡毒素所致,烹煮及加工过程均不能消除这种毒素。
- 进食珊瑚鱼时,应避免吃花生或豆类食物和喝酒。
- 向安全来源采购珊瑚鱼。
给消费者的建议
- 减少进食珊瑚鱼,避免进食珊瑚鱼的卵、肝、肠、头和皮。
- 进食珊瑚鱼时,应避免吃花生或豆类食物和喝酒。
- 向信誉良好的零售商购买珊瑚鱼。
- 如出现雪卡毒鱼类中毒病征,应立即求医。
给业界的建议
- 遵从上文提到有关进口和售卖供人食用活海鱼的《作业守则》内的要求。
- 避免从已知近期有含雪卡毒素鱼类的水域采购鱼类。
更多资料
- 中心拟备的"进食珊瑚鱼慎防雪卡毒"单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