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点(二零一二年五月第七十期) - 食物安全平台
从 海 藻 到 麻 痺 性 贝 类 中 毒
食物安全中心
风险评估组
科学主任游天颂先生报告
我们一连三期介绍由微小生物(如浮游生物)产生,并影响海产安全的海洋毒素,本文为该系列之二。
是藻类还是贝类惹的祸?
人类最初因为进食贝类中毒而发现麻痺性贝类毒素。但这种毒素其实并非来自贝类,而是由一种名为双鞭毛藻的藻类所产生的。这种藻类分布于各纬度,从热带以至阿拉斯加等寒冷地区的近岸海域和河口皆有其踪迹。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这些藻类会迅速繁殖,令海水变成红色或棕色。这种现象称为"有害藻华",亦即我们熟悉的红潮。
麻痺性贝类毒素是一组结构上非常相近的化学物的总称,目前已知有21种。这些毒素积聚在贝类的组织内,尤其是在消化腺和生殖腺。人们进食受污染贝类后,神经系统的钠离子通道会受毒素影响,中毒症状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包括刺痛、痲痺、口部四周出现灼热感觉、发烧、出疹和步履踉跄等,而且往往会有肠胃病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瘫痪、呼吸停顿,甚至死亡,但大部分患者通常在数天内康复。
在有利的气候和水质环境下,产生麻痺性贝类毒素的藻类(圆圈所示)会迅速繁殖,以滤食为生的贝类吃下这些藻类后,毒素在体内积聚。人类吃了这些受污染的贝类便有可能中毒。
麻痺性贝类中毒是可以预防的
世界各地的麻痺性贝类中毒事件在近数十年似乎有上升的趋势,目前还不能确定究竟这是因为人们对这种毒素加深了认识;监察得力;贝类的食用量增加;还是实质的上升。在本港,根据卫生防护中心的记录,在二零零七至二零一一年间,有34宗怀疑贝类毒素中毒个案,68人受影响。其中在二零一零年五月有14宗个案呈报,受影响的29人均曾进食新鲜带子。当时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进食了带子生殖腺而出现不适的风险较高。
痲痺性贝类毒素一般积聚于贝类的消化腺和生殖腺。避免进食这些部位可大大减低痲痺性贝类中毒的风险。因此,若可行的话,烹煮前应先摘除双贝类的内脏,只食用闭壳肌。烹煮的汁液亦应弃掉(尤其是蒸扇贝),以减少毒素水平。此外,应向可靠的店铺购买贝类,烹煮前先刷洗外壳。进食亦不宜过量。
监察红潮及麻痺性贝类中毒
为保障贝类可安全食用,各国食物规管当局均设立了监察及管理制度,本港亦不例外。食物安全中心(中心)设有食物监察计划,定期抽查食物。因应本港水域出现的红潮,政府设立了红潮/有害藻华管理行动总计划,务求减少红潮可能对本港海鱼养殖活动及市民健康的影响。当发现本港水域出现怀疑有毒的浮游藻类时,渔农自然护理署会通知食环署等各有关部门。中心便会在怀疑有毒藻类数量偏高地区附近的街市抽取贝类样本,进行贝类毒素化验。中心在二零零九至一一年之间,曾在这样的情况下额外抽取了25个贝类样本作麻痺性贝类毒素化验,结果全部合格。
业界应向已建立有毒藻类监察计划的国家采购贝类,避免购入从近期受有毒藻类影响的海域捞捕的贝类。另外,业界人士亦应按照《食物安全条例》的规定,妥为备存交易纪录,以便追查食物来源。
下一期我们会继续介绍其他贝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