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抗微生物(抗菌素)藥物?

    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和抗寄生蟲藥物)是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動物和植物感染的藥物。

  2. 什麼是抗菌素耐藥性,是怎樣出現的?

    當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就會出現抗菌素耐藥性。這些具有抗菌素耐藥性的微生物也被稱為「超級細菌」。由於出現抗藥性,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藥物變得無效,感染變得難以或無法治療,增加了疾病傳播、嚴重疾病、殘疾和死亡的風險。

    抗菌素耐藥性是一種自然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透過病原體的基因變化而發生。人類活動加速了其出現和傳播,主要是濫用和過度使用抗菌藥物來治療、預防或控制人類、動物和植物的感染。

  3. 抗菌素耐藥性細菌會經由食物傳播嗎?

    食物是抗菌素耐藥性細菌的潛在傳播媒介。動物製食品可在動物屠宰及屠體去臟期間被污染,而植物製食品則可被受影響的環境、水及糞肥污染。

    此外,食物亦可在收成後階段的不同環節被污染。例如,食物可因受感染的食物處理人員而被抗菌素耐藥性細菌污染,特別是當他們在處理食物時不遵守良好衞生規範;或食物被不當的處理過程或衞生欠佳的準備環境污染。

  4. 哪種食物較高危?

    世界衞生組織認為,動物製食品是人類接觸具抗菌素耐藥性的食源性致病菌的主要途徑。一般來說,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較徹底煮熟的食物,更大可能含有在初級生產時所污染的細菌,包括抗菌素耐藥性細菌。

  5. 如何避免經食物傳播抗菌素耐藥性?

    進食前徹底煮熟食物是殺死或存在於食物中的「超級細菌」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消費者應注意進食某些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物時感染「超級細菌」的潛在風險。高危人士,例如孕婦、嬰幼兒、長者及免疫力較低人士(包括長期病患或正接受抗生素治療、使用抗胃酸藥、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抗排斥藥物等人士)的風險較高,故應避免進食生或未煮熟的即食食物。

    此外,遵守良好的衞生守則都可以盡量減少受到超級細菌與惡菌交叉污染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處理食物時遵從「食物安全五要點」 (1選擇安全的原材料, 2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 3分開生熟食物, 4徹底煮熟食物,;以及5安全溫度),對於抵抗超級細菌與惡菌是非常重要的。

  6. 有何措施可抑制食物鏈中的抗菌素耐藥性?

    為有效抑制在食物鏈中出現抗菌素耐藥性及減低其傳播,各有關界別的人士,包括獸醫專業、農業、環境及食物業界,均需通力合作。採取預防措施,至為重要。例如,農民應在活生動物身上善用抗菌劑,不應把抗生素用作生長促進劑。獸醫應協助食用動物養殖場採用良好畜牧規範,以減低對抗生素的需求。食物製造商應採取有效的衞生措施,以便在食物加工期間,保持食物衞生,盡量減少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