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中心公布本港首個總膳食研究有關霉菌毒素的結果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今日(十二月十八日)公布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的第七份報告,評估香港市民從膳食中攝取五種霉菌毒素,包括「黃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伏馬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和乙酰基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及「玉米赤霉烯酮」的分量。
中心發言人說:「是次研究報告顯示本港市民從膳食中攝入該五種霉菌毒素的分量屬低。因此,一般市民不會因為攝取該五種霉菌毒素而令健康受到威脅。」
霉菌毒素是霉菌產生的有毒代謝物。農作物受環境或蟲害的影響,可能因霉菌滋長而產生霉菌毒素。一般成人主要從膳食攝取常見霉菌毒素。
就黃曲霉毒素而言,天然存在的黃曲霉毒素已被世界衞生組織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確認對人類致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衞生組織聯合食物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雖然沒有為其製訂健康參考值,但建議在合理的情況下,應將黃曲霉毒素的攝入量減到最少。
發言人表示,黃曲霉毒素可引致肝癌,會對乙型肝炎帶菌者構成較大的風險。
他說:「天然存在的黃曲霉毒素較常見於花生、木本堅果、玉米、無花果乾、穀物和上述食物的製品中。攝入量一般的本港市民每日從膳食攝入黃曲霉毒素的分量為每公斤體重零點零零零二至零點零零二八微克;攝入量高的市民每日則為每公斤體重零點零零零九至零點零零四九微克,顯示本港市民從膳食中攝入黃曲霉毒素的分量屬低。根據本港市民黃曲霉毒素攝入量和乙型肝炎帶菌者的百分比推算,每年因攝入黃曲霉毒素引致的肝癌病例約八宗,佔每年患肝癌的病例百分之一以下,市民不用過分擔心。」
至於其餘四種霉菌毒素(即「赭曲霉毒素A」、「伏馬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和乙酰基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及「玉米赤霉烯酮」),發言人說:「市民從膳食中攝入這四種霉菌毒素的分量,全部遠低於相關的健康參考值。因此,一般市民從膳食攝入這些霉菌毒素的分量,對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機會不大。」
為避免攝入過量霉菌毒素,發言人建議市民應保持均衡及多元化的飲食,減低因偏食某幾種食物引致的風險,並避免食用發霉或受損的食物。由於堅果含有多種營養素,例如不飽和脂肪酸、優質蛋白質、纖維、維他命、礦物質等,適量進食不加鹽的堅果可作為均衡飲食的一部分。業界則應使用優良務農規範和良好作業規範、向可靠的食物供應商採購食品及原材料和妥善儲存食材,繼續致力減低食物中的霉菌毒素含量。
食物安全中心於二○一○年三月展開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整項研究將於二○一四年完成。首六份報告(有關二噁英和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無機砷、多溴聯苯醚、除害劑殘餘、金屬污染物和丙烯酰胺)已經公布。
總膳食研究評估整體市民和不同人口組別,從膳食攝入各種選定物質(包括污染物和營養素)的分量,從而估計攝入該等物質對健康帶來的風險。研究聚焦於本港市民的整體飲食情況,而非個別食品。
研究是根據市民食物消費模式選出一百五十種食物,並檢測在這些食物中殘餘除害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金屬污染物、霉菌毒素、主要營養素及元素等一百三十多種物質的含量,再結合食物消費量的數據,從而估計市民從膳食攝入各種選定物質的分量。
有關霉菌毒素的報告全文已上載中心網頁:www.cfs.gov.hk。其他物質的研究結果將分期公布。
完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