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中心公布本港首個總膳食研究有關礦物質的結果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今日(十二月十日)公布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的第九份報告,亦是該系列的最後一份,報告評估香港市民從膳食中攝取硼、鈣、鈷、銅、鐵、鎂、錳、鉬、磷、鉀、硒、鈉和鋅十三種礦物質的分量,並與國際組織及國家機構的建議攝入量比較以評估相關的健康風險。
中心發言人說:「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成年市民從膳食中攝入鈣、鐵和鉀的分量均不足,但攝入鈉的分量則過多。不過,由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是次研究的礦物質攝入量可能會被低估。儘管如此,市民應保持均衡及多元化的飲食,以免攝入的礦物質不足或過量。」
礦物質是促進身體生長、發育和維持身體正常功能的重要營養素。攝入礦物質的分量不足或過多,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但並不一定會引致臨床徵狀。
根據研究結果,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成年市民從膳食攝入鈣的分量低於建議攝入量,而缺乏鈣是引致骨質疏鬆症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成年市民從膳食攝入鐵的分量亦低於建議攝入量,有可能引致貧血和免疫系統受損;而年青女性及孕婦對鐵的需求較一般成年人為高,缺乏鐵的機會亦會較高。
研究亦顯示,約百分之六十的市民從膳食攝入鉀的分量低於建議攝入量,而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成年市民從膳食攝入鈉的分量則超出建議攝入量。攝入不足鉀及攝入過量鈉可能會增加患高血壓的機會,從而增加患上中風及冠心病的風險。
此外,超過百分之二十的成年市民從膳食攝入銅、鎂、錳、鉬及磷的分量,均低於各自的建議攝入量。不過,從膳食中攝入以上五種礦物質不足而對人體健康構成不良影響的情況並不常見。至於硼、鈷、硒和鋅方面,市民從膳食攝入該等礦物質的分量均與各自的建議攝入量相符。
發言人說:「市民應增加鈣、鐵及鉀的膳食攝入量,多吃含豐富鈣、鐵及鉀的食物,如奶類製品、豆類、蔬菜(特別是深綠色蔬菜)及水果和適量的堅果。孕婦則可就所需的營養素(包括鈣和鐵等礦物質),徵詢醫護人員的意見。」
發言人提醒市民應減少鈉的膳食攝入量。市民可在烹調食物時減少使用調味料及醬料如鹽、醬油和蠔油,外出用餐時點選少鹽的菜餚,以及在購買預先包裝食物時閱讀營養標籤,選擇鈉含量低的預先包裝食物。
發言人亦建議業界應在預先包裝食物的營養標籤上清楚標示營養資料,並鼓勵業界在富含礦物質的預先包裝食物的營養標籤上標示出該礦物質的含量;而所有營養資料不得有誤導成分。食物製造商亦應降低食物中的鈉含量,參考中心編製的《降低食物中鈉含量的業界指引》,研製鈉含量較低的食物。
中心二○一○年三月展開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整項研究今年完成,已公布的八份報告涉及二噁英和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無機砷、多溴聯苯醚、除害劑殘餘、金屬污染物、丙烯酰胺、霉菌毒素和有機氯類除害劑殘餘。
總膳食研究評估整體市民和不同人口組別,從膳食攝入各種選定物質(包括污染物和營養素)的分量,從而估計攝入該等物質對健康帶來的風險。研究聚焦於本港市民的整體飲食情況,而非個別食品。
研究是根據市民食物消費模式選出一百五十種食物,並檢測在這些食物中殘餘除害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金屬污染物、霉菌毒素及礦物質等一百三十多種物質的含量,再結合食物消費量的數據,從而估計市民從膳食攝入各種選定物質的分量。
有關報告全文已上載中心網頁:www.cfs.gov.hk。
完
2014年12月10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