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食物安全中心最近接獲市民投訴,指進食〝鱈魚〞後出現排油腹瀉的情況。這些症狀懷疑與市面上以鱈魚或相若名稱出售的某些品種魚類(例如油魚)含有的難以消化蠟酯(蛇鯖毒素)有關。
- 在澳洲及美國,據報曾有人進食海洋魚類後出現排油腹瀉的情況,而所涉及的魚類一般為油魚。
對食物安全及公眾健康的影響
- 鱈魚的脂肪含量不高。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食物營養資料,100克生鱈魚含有0.63至0.67克脂肪(少於1%)。至於油魚(中文學名:異鱗蛇鯖;拉丁學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或中文學名:棘鱗蛇鯖;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不但脂肪含量豐富(約20%),還含有一種名為蛇鯖毒素的天然蠟酯。由於蠟酯在人體內難以消化,因而囤積在直腸,導致排油腹瀉。
- 排油腹瀉跟普通腹瀉不同,不會導致體液流失,因此不會致命。並非所有人士均會受該蠟酯影響。不過,對於受影響人士,排油腹瀉會令人非常不適,患者一般會在進食魚類後30分鐘至36小時內出現胃痙攣,以及急性腹瀉。患者一般在24至48小時痊癒。
- 雖然採用能去除大部分魚油的某些烹調方法(例如烤)及棄掉用作烹煮的液體或可在某程度上將風險降低,但現時沒有能減少魚類中的蠟酯的方法,保証蠟酯水平不會令食用人士出現不適。
給業界的建議
- 如你從事漁類貿易,請清晰了解進口或出售的魚類品種,包括油魚及相關品種。
- 核實魚類的正確名稱,特別是預先包裝的魚類及魚類產品,並加上有正確魚類品種的標記及標籤以供出售。
- 如你是食物供應商或製造商,應向可靠的來源(例如獲認可的魚類批發市場和相熟的魚類進口商等)採購;避免循不當途徑購買魚類。
- 由於油魚及相關品種的魚類可導致一些人排油腹瀉,如未能向顧客提供適當的標籤及建議,飲食業不適宜把這些魚類入肴供應給市民食用。
- 小心檢查(包括細閱標籤)購入的魚類,確保購入的鱈魚並非是油魚及相關魚類充當的。
給市民的建議
- 選購食物時,應考慮進食油魚和相關品種後可能出現的症狀。消費者如首次吃這類魚,應先進食小量以看看會否出現不適。
- 如對某種魚的類別有疑問,購買前應先向賣方查詢和要求澄清。
- 保持飲食均衡,多進食不同種類的食物。
食物安全中心
風險評估組
二零零七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