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
温度13.1°C
相对湿度87%
天气最后更新 07:10

食物安全焦点

二零二四年食物事故回顾

食物安全焦点横额

回到主页下一篇文章

食物安全焦点(二零二五年二月第二百二十三期)- 文章一

二零二四年食物事故回顾

食物安全中心风险管理组
林嘉润医生报告

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设有食物事故监测系统,以主动监察并识别香港以外地区有可能影响本港食物安全的食物事故。食安中心亦参与国际上的食物安全资讯机构,例如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以及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并与各总领事馆、其他当局及媒体等保持紧密联系。

二零二四年的食物事故


二零二四年,食安中心通过食物事故监测系统共监察到约5,300宗食物事故。对于可能对本港造成影响的食物事故,食安中心会检查相关进口记录,与各国当局联系,并联络本地业界以追查有关食品是否在本地有售。当发现有关产品在本港市面有售时,食安中心因应风险评估结果及本港规例要求来实施不同的风险管理行动,措施包括按需要停售受影响产品、发起产品回收、暂停进口和加强监测有关产品。

当受影响产品在本港市面有售,食安中心会通过新闻公报、业界警报及食物/致敏物警报通知消费者及业界。若经评估后认为产品对本港没有重大影响,食安中心则会透过食物事故报表发出相关资讯。

二零二四年,食安中心共发出442则食物事故报表、20则新闻公报、20则业界警报及16则食物警报,涉及化学物危害(例如食物添加剂超标、毒素)、微生物危害(例如李斯特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物理危害(例如异物),及其他问题(例如保质期标示不当)。大部分事故与微生物及化学物危害有关,分别占34%及31%。

图1:二零二四年发出公告的食物事故类型

食物事故风险管理

以下两宗事例说明食安中心如何藉着食物事故监测系统有效处理食物事故,以及如何主动跟进香港以外地区发生可能影响本港的重大食物事故。

食安中心应对台湾米酵菌酸事故的工作
二零二四年三月,食安中心通过食物事故监测系统得悉台湾卫生当局发出通告,指台北发生致命的食物中毒事故。受影响病人的临床样本被检出对米酵菌酸毒素呈阳性反应。

米酵菌酸是一种耐热毒素,由椰毒伯克氏菌产生,这种细菌在土壤及植物中无处不在,会影响肝脏、脑部及肾脏,引发的症状包括缺乏能量、眩晕、嗜睡、腹痛和呕吐等。严重个案可致命,过去其亦曾发生多宗死亡的事故。

食安中心主动跟进这宗在台湾发生的食物事故。我们在本地进口及零售层面追查有关米粉制品,结果并无发现有关制品。为审慎起见,食安中心发出食物事故报表、网上文章及社交媒体贴文提醒市民,并提供食物安全建议。食安中心举办的业界谘询论坛中,亦有包括安全制备粉、面以预防食物中毒(包括米酵菌酸中毒)的主题,以提高业界的认知。食安中心也与台湾卫生当局保持密切沟通,并加强抽检本港米粉制品是否含有米酵菌酸,全部结果均令人满意。此外,食安中心亦巡查了本港一家生产米粉制品的食物制造厂,该厂的整体卫生状况令人满意,并已实施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

可能受O121型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污染的进口甘笋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食安中心通过食物事故监测系统得悉美国食物及药物管理局发出通告,指美国一种甘笋可能受O121型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污染而需要进行回收。食安中心随即联系本地进口商采取跟进行动,调查发现实受影响甘笋已由一名进口商进口本港。食安中心指令进口商停售、下架和回收受影响产品,及发出新闻公报及业界警报。

有些大肠杆菌的菌株例如O121型大肠杆菌,会通过产生志贺毒素而致病,这些细菌被称为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的症状包括腹痛、水状腹泻,甚至带血腹泻。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烧和呕吐。部分受感染的人可能会出现肠出血及严重并发症如溶血尿毒症。

结语

食安中心有效利用食物事故监测系统,及早侦察食物事故和采取行动。食安中心会迅速应对食物事故,继续致力保障市民健康。

最近修订日期:2025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