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二零年二月第一百六十三期) - 食物安全平台
在餐牌上就高風險食物向消費者作出食用忠告
食物安全中心風險傳達組
科學主任陳蓉蓉女士報告
生或未煮熟食物的一些常見例子。
聽到「生或未煮熟的食物」,你會想到什麼?壽司?刺身?還是生蠔?會不會想到其他含有生的配料的食物?例如以生蛋製作的芒果布甸、煙三文魚三文治,以及以未煮熟的牛肉作配料的粥。消費者外出用膳時往往未必知道,看來無害的食物原來也有可能嚴重影響健康。對於生或未煮熟的食物,消費者與業界都應格外留神。
食用生或未煮熟食物的風險
生或未煮熟的食物,例如肉類、家禽、水產及蛋類,屬於高風險食物,原因是沒有經過熱處理或熱處理不足,未能消滅當中可致病的微生物。進食受細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的疾病常見病徵包括嘔吐、腹瀉、腹痛及發燒。至於寄生蟲感染,一些寄生蟲可引致輕度至中度的腸胃症狀。無論感染哪種病原體,高危人士,包括孕婦、嬰幼兒、長者及免疫力弱人士,較大機會出現嚴重症狀,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生或未煮熟的食物較大機會含有「超級細菌」
在「從農場到餐桌」的整個過程中,食物都有可能受微生物污染,包括「超級細菌」。「超級細菌」泛指產生了抗菌素耐藥性的微生物(例如細菌),具有抑制多種抗菌素(例如抗生素)的能力。這些「超級細菌」不論是否有致病性,都有可能把抗藥性基因轉移到人體內的其他細菌,日後我們使用抗生素治病時,藥效便可能受到影響。抗菌素耐藥性問題嚴重威脅大眾健康,從食物安全觀點而言,要應對這個問題,有效方法之一是透過烹煮殺死食物中的「超級細菌」。
本地業界如何能幫助消費者降低風險?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食品法規》規定,食肆如出售生或未煮熟的動物產品,都必須就此向顧客作出忠告。食肆向消費者作出食用忠告的方式,通常是在餐牌下方展示忠告字句。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食肆選擇供應生或未煮熟的食物,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最近舉行的一次專題小組會議發現,本地消費者往往未必知道他們所點的食物是生或未煮熟的,而且難以確定菜式是否含有生或未煮熟的配料,例如生蛋。有鑑於此,食安中心已發出業界指引,以便業界告知消費者所供應的即食食物含有生或未煮熟的食材/配料,消費者須注意因此而增加的食用風險。食肆可透過小冊子、指示牌或餐牌上的提示、座枱卡、標籤或其他有效的書面方式,向消費者作出食用忠告。以下是食肆可提供的食用忠告示例,適用於生或未煮熟的高風險食物:
食用生或未煮熟的食物,可增加患上食源性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孕婦、嬰幼兒、長者和免疫力弱人士。
消費者與業界均有責任確保食物安全
食肆東主有責任提供準確的食物標籤,以助消費者作出知情的選擇。一方面,此舉不單可以保障消費者,尤其是高危人士,免受食源性疾病的侵害,亦可提升食肆的盡責形象。另一方面,消費者必須因應本身的健康狀況來選擇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