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員除了要遵守 基本衞生條件 外,亦應對燒味、鹵味及其處理過程的特點等因素有所認識,才可提升燒味、鹵味食用安全的水平。以下提供的參考資料,將有助從業員找出及控制售賣燒味、鹵味過程中出現的危害,達到預防發生食物中毒事故的效果:
燒味、鹵味及其售賣過程的特點
燒味(例如:燒肉)、鹵味(例如:鹵水鵝)通常都經過高溫處理(中心溫度達攝氏75 度或以上),以消滅食物內的細菌。故從微生物角度而言,剛經過高溫烹調製成的燒味、鹵味都是安全的。但大部份燒味、鹵味食品都是含高蛋白質的肉類或家禽,它們為病菌提供了快速增長的條件。
另一方面,不同類型的燒味、鹵味有不同的特點,例如白切雞一般較燒肉含較高的水份及較低的鹽份。因此,病菌在這些食物上生存/生長的能力亦有所不同。在一般情況下,病菌在含高水份及低鹽份的食物中較容易生存及生長。從業員在處理這類燒味、鹵味時應倍加留意。
雖然在製造燒味、鹵味的過程中,高溫已將病菌消滅,但燒味、鹵味成品通常會經人手重複處理(例如:擺放、斬切等),增加了食物受病菌污染的機會。此外,傳統上,燒味、鹵味會被放置在室溫環境下擺賣(在夏日,室溫可達至攝氏30 度或以上),若處理不當,病菌便會快速地增長,大大增加了引致食物中毒的機會。
與燒味、鹵味有關的病菌及其傳播途徑
最常在燒味、鹵味發現的病菌包括: 沙門氏菌 、 金黃葡萄球菌 、 副溶血性弧菌 及 李斯特菌 。
沙門氏菌
- 存在於人類和動物的腸臟及糞便中。要減低病菌傳播的機會,從業員如廁後,要 徹底清洗雙手 。售賣燒味、鹵味範圍內不可貯存/處理生的食物及不可飼養寵物。
金黃葡萄球菌
- 經常在人的鼻孔、咽喉、頭髮和皮膚找到。病菌主要經從業員傳播到燒味、鹵味上。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及 正確的洗手方法 有效地減低病菌傳播的機會。
副溶血性弧菌
- 存在於海洋環境及海產食物上。因此,不可在售賣燒味、鹵味範圍內,處理生的海產食物。
李斯特菌
- 存在於環境(例如:砧板及刀等)、泥土、人類和動物的糞便、污水及油垢中。應制訂一個可行的 清潔及消毒計劃 ,並按計劃依時清洗地板,牆,工作檯,器具等。此外,應確保食品如紅腸等在烹煮或翻熱過程中的中心溫度已達攝氏75 度或以上。
有關病菌的傳播途徑
進食燒味、鹵味而引致食物中毒的原因
以下是一些因進食了燒味、鹵味而可能引致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這些原因可歸納為兩大類:
( 甲) 燒味、鹵味受病菌污染
- 不正確的個人衞生習慣及/或員工染病(不正確的洗手方法)
- 交叉污染(手、砧板、器具等)
- 貨源不可靠(食物在運往燒味、鹵味店前已受污染。製造商在調製燒味、鹵味時,加入不當的添加劑)
( 乙) 病菌在燒味、鹵味中殘存或生長(與時間/溫度控制有關)
- 過早處理食物及食物存放在室溫下過久
- 烹煮溫度不足(食物中心溫度未達攝氏75 度或以上)
- 翻熱方法不正確(食物中心溫度未達攝氏75 度或以上)
- 製造太多食物及處理剩餘食物方法不正確